close

劉德華以前主演過一齣電影《大隻佬》,裏面有一則名句「萬般帶不走,唯有隨身。」究竟「」或「業力」是甚麼?可以怎樣理解呢?若以較科學的口吻來描述,我認為就是指「連鎖反應」。

甚麼是連鎖反應?用誇張一點的比喻就像是西方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我不是想說明蝴蝶拍翼與掀起龍捲風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想指出,細小的改變都可能影響深遠,而且會反撲到自己,這就是一個封閉系統內的連鎖反應。

「業」不同於「孽」,業可以是善可以是惡,正面或負面。佛家指我們會造「身、口、意」三種業,即「行為、言語、念頭」。業會產生一種與世界互動的影響力,稱為業力,業力會令事情有所發展,並反饋到造業者身上,形成業報。我姑且將其分成兩類,行為與言語的業歸類為「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念頭的業則歸類為「向內影響」的連鎖反應。

「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很容易理解,例如你犯法就會引發被通緝追捕甚至入獄留案底;對人惡言相向就會被人憎惡或疏遠,名聲下降。「向內影響」的連鎖反應則是指自我的提升與墯落,例如放縱自己作惡的心態,久而久之就會變成一種習慣,變得是非不分,終有一日會失控。

所以佛家比較著重意業(=念頭的業=向內影響的連鎖反應),因為行為與言語的業,這類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所出現的業報,自己承受了之後通常亦意味著了結了,相關的業力消耗了。但念頭的業則不同,是影響深遠的,一旦當將作惡看成等閒之事,行為與言語的惡業也只會越造越深,於是惡果也不可能終止;相反若以行善為樂,哪怕不造善業?

不過念頭的業,這類向內影響的連鎖反應,可以藉由改變心態、醒悟或懺悔等而遏止,佛家稱為「不定業」,意指這類業的業報是不定,是可以改變的。而行為與言語的業,這類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佛家稱為「定業」,即要自己承受了業報才能抵銷。

有說佛有三不能,其一就是不能轉定業,即是指眾生所造的定業,所產生的這類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是無法轉,即無法阻止改變,連佛也幫不上忙,自己最後也必須親自承受。所以亦有句格言這麼說:「吃苦即了苦,享褔即銷褔。」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