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世界如何出現?」佛家的《楞嚴經》卷四中就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是佛陀向弟子富樓那開示的一段對話。我將這段對話經文分成4段,上回以白話翻譯了首3段,主要講的是原理,講元心的結構是怎樣怎樣,就是「體用不二、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來到今回第4段就是講過程,講這個清淨無為的元心起妄後經歷了甚麼樣的事情,才會顯現出這個有為不淨的世界來。

 

所謂「世界」,在本經中佛陀是這樣定義的:「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界,就是針對眾生才會感受到的現象。時間流動就是「世」,空間坐標就是「界」;時間與空間,簡稱「時空」,恰好就是現今物理學中用來標記事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最令人費解的概念之一。

 

上回提到元心有「體、用」兩個面向,可能大家苦無例子參考,實在難以想像,現在加以補充。根據我對本經卷二至卷三的理解,例如明暗與動靜這種光譜相對的識別性,即眼識與耳識,就會用到元心的主動性用面;而見到主觀的色相與聽到主觀的聲音,則會用到被動本體面。元心必然兩面齊備。

 

以下先回顧首3段,再用白話嘗試翻譯第4段。

 

──1──

佛陀為了回答弟子富樓那的疑惑──「既然妙明元心清淨本然,為何還會忽然生起眼前山河大地等各種有為不淨的相貌來呢?」──率先引述一則義理作為指導原則,輕輕帶出所謂元心必然包含「體、用」兩個面向。

──2──

佛陀論證性用面的妙明元心,亦即「覺明」,指出所謂清淨,不是失卻了明的性用,否則就違背了元心的兩面向。

──3──

佛陀作出結論,指出當「覺」的「覺明」必定性用了明。而山河大地等「對象」概念的出現,與元心當不當覺清不清淨無關,這樣的「對象」實則是由「覺明」迷妄地訂立的,繼而產生持續迷妄的動力。

──4──

【經文】「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白話】「在原本沒有『同』與『異』的比較之中,妄立的『對象』就熾然地判斷成為『異類』,相異於其所相異的,又訂立了『同類』。有了『同』與『異』這兩類身份判斷作為基礎,因此又再訂立第三類『無同無異類』。」

【經文】「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註1],自相渾濁[註2],由是引起塵勞煩惱[註3]。」

【白話】「如此多重的邏輯造成擾亂,第三類身份與其餘兩類持續比對之下便產生疲勞,疲勞久了便會引發浮塵粒子[註1],與引發的元心自己相互交織傾奪功能性,「覺明」的性用受到窒礙而變得「渾濁」[註2],由此便引起「塵勞」與煩惱[註3]。」

 

【經文】「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白話】「現起的就惑為世界,保持寂靜不變的就惑為虛空。虛空就是『同類』,世界就是『異類』,而那些『無同無異類』,就是真正世間有為法的源頭。」

 

第4段大意:這段說的是過程,講述妙明元心如何妄立三類「對象」,然後再經歷「勞久發塵」、「自相渾濁」,最終引起「塵勞煩惱」。

經文在妄立的「對象」中描寫了眾多的同、異版本,原本以為需要用上邏輯算式來釐清,後來在攻克最尾的答案才知道原來是對應前面的那些「對象」。而「對象」實則只有簡單三類,分別是:一「異類」──惑為「世界」,二「同類」──惑為「虛空」,及三「無同無異類」。「世界」在這裡姑且只代表物質環境,因為物質環境是由浮塵粒子的四大物態所組成,而這些塵質是有起滅變化的所以是「異類」。「虛空」與心性同是常住不壞,所以是「同類」。而「無同無異類」的意思,照我理解其實亦即「亦同亦異」,浮塵與心性兩者交織就出現如同所述的「渾濁」狀態,而且說是真正世間有為法的源頭,其實就是指──惑為有塵質感官根器的「眾生色身」。詳情可參考今回附圖:元心妄立的三類「對象」

 

而我剛才在經文中標示的那三個註,以下獨立作述:

 

[註1]「勞久發塵」──經中一直沿用一個例子「空花」,指一個人用雙眼目不轉睛地凝視晴空,久了便會引發疲勞,會看見晴空中無故出現狂亂的飛花。其實這種主觀體驗都是不實的虛妄,都是「覺明」性用持續抓取塵象變化所造成的疲勞現象。

 

[註2]「自相渾濁」──渾濁就是指「五疊渾濁」簡稱「五濁」。前面「空花」的例子已表示浮塵粒子是不實的虛妄,但由浮塵粒子形成的四大物態又同時形成了感官根器,與引發的元心自己相互傾交織奪功能性,「覺明」的性用受到窒礙而變得「渾濁」。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本經有關「五濁」的說明,與其他經、論只談論後果與影響的描述有所不同。

 

[註3]「塵勞煩惱」──連中文辭書都把「塵勞」解作煩惱,但句子當與「煩惱」並排出現時,「塵勞」一定別有意思,又是否近似前面「勞久發塵」的意思呢?參考佛陀在本經卷四中一句:「眾生迷悶,背覺合塵,故發『塵勞』有世間相。」及卷二: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由此可知「塵勞」與「世間相」有關,而且「一切浮塵」又是「諸幻化相」又是「幻妄稱相」,因此我會將「塵勞」解作「浮塵幻相」。眾生處於幻相之中,心有罣礙,煩惱自然生起。

 

結語:本人認為佛家的這套存在論 (ontology) 可謂鉅細靡遺,圓滿的程度絕對不是他家可比擬的,所以本人才會在不滿足於主流先哲的解釋下,執意地要自行攻克理解它,觸碰其神髓。關於世界如何出現,這個答案其實早已存在於經書之中,只不過佛法甚深妙,入寶山有沒有取得寶藏,有賴你自己有沒有領悟得到甚麼。總之,因為諸法唯心所現,世界的確可以無中生有,這個心是全體的元心,本無你我他之分,全部對象身份的營造皆是虛妄分別,本質是空。

 

(完)

 

© Toward>FUNG TW峰 2023.06.25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1.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2.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3.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4.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5.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06.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三)附圖.jpg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