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來到第二回。上回提到「世界如何出現?」這個人類的千古大哉問,其實在佛家的《楞嚴經》卷四中就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是佛陀向弟子富樓那開示的一段對話。但佛法甚深妙,要解明這段解說千古大哉問的對話,本身也可能是一個千古大哉問(苦笑)。我嘗試在網上搜尋過大德們的翻譯解釋,大都引用更多同門學說名詞來解說,變相就是越解越複雜,越解越費力;而且這樣子容易岔開正題,遺失前文後理的思路,並忽略了細節。本人參考過後仍未盡滿意,若渴未止,所以只好親自挑戰攻克破解,雖然波折重重,但仍希望能以更貼近時代的認知與文詞來解讀和解說。

 

《楞嚴經》的用字非常精煉,有別於其他語佛經,同時可以體會到文的博大精深,其隻字片語已能包含複雜語意,加上古時又欠缺豐富的代詞與介詞,要對本經作出深入傳神又正確的解讀變得極考功夫又燒腦。錯解一隻字,整段對話不單會偏離原意,甚至失卻哲學的味道與深度。

 

正如我上回提到,經中的這部分節錄包含了極多的「覺」字與「明」字,且又非又無又有,意思極易混淆,絕對是全經最難解的部分之一。只是相隔一回,我亦有了更新的解讀,參考前人所謂的不二、離,離元心有兩面向,分別是主動性用面被動本體面。(見附圖:元心的「」兩面向。)所以佛陀本段最初的一則義理「性覺妙明本覺明妙」,今回更正白話應譯為「性用當『覺』則微妙了明本體當『覺』則明了微妙」。

 

以下繼續嘗試寫出我的白話翻譯,聲明只是我現時綜合出的個人見解,不代表最終或最正確的解讀,但若果大家可以從中讀懂在其他大德的解說中無法順利讀懂的意思,則我會非常高興。以下經文中的標點符號及分段皆是我擅自加上去的,是為了方便理解,名詞或含義獨特的用詞更會用上雙引號。

 

上回我已將卷四這段節錄分成4段,今回白話翻譯先來首3段,第4段留下回。

 

《楞嚴經》卷四節錄及白話

──1──

【經文】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

【白話】佛陀說:「富樓那,如你所提出的疑問,既然妙明元心清淨本然,為何還會忽然生起眼前山河大地等各種有為不淨的相貌來呢?你不是常常有聽說過如來我宣說『性用當『覺』則微妙了明本體當『覺』則明了微妙』嗎?」

 

【經文】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白話】富樓那說:「回答世尊,我常聽聞佛陀你宣說這種義理。」

 

第1段大意:佛陀為了回答弟子富樓那的疑惑,率先引述一則義理作為指導原則,輕輕帶出所謂元心必然包含「」兩個面向。其中可見「妙明」與「明妙」中的「明」字與「妙」字排位前後顛倒,不要以為只是文筆上的潤飾,實際上分別表達了主動被動的作用。性用的「妙明」是主動面本體的「明妙」是被動面。這一段非常重要,若能讀明讀對佛陀這則義理,往後就容易解得下去。而有關元心的「」兩面向請務必參考附圖,否則後續經文容易產生混淆。

 

──2──

【經文】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為『』不稱為『明覺』?」

【白話】佛陀說:「你稱的『覺明』持有『』字,是否由於妙明元心性用了明,所以才會稱其名為 『』呢?還是作為『』卻不了明,只能以『明覺』這個被動本體面作為稱呼呢?」

 

【經文】富樓那言:「若此不名為『』者,則無『。」

【白話】富樓那說:「倘若如此不了明元心卻仍然稱名當『』 ,則沒有『對象』可以了明得到。」

 

【經文】佛言:「 若無『,則無『明覺』。」「有『』非『覺』,無『』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白話】佛陀說:「依你所說,若果沒有『對象』可以了明得到,則連『明覺』的稱呼也不會有。」「既然有山河大地等『對象』就懷疑不該是清淨當『』,那麼沒有『對象』也一樣不代表了明得到。真正無了明又不符合當『』者湛滿了這種性用的結果。」

 

第2段大意:經文中『覺明』與『明覺』中的「覺」字與「明」字排位前後顛倒,與之前「妙明」與「明妙」的情況一樣,是分別表達主動性用面被動本體面的寫法,是解通本段經文的關鍵。若果不曉得這種文詞規則,往後的經文甚至全經都會解不通的。而富樓那說的「」亦如此,為何不說成「」是因為「」是指主動面,亦即性用。當中比較難解的亦有「」字,我在這裡順利以白話「對象」來解通。

佛陀論證妙明元心,亦即「覺明」,指出所謂清淨,不是失卻了明的性用,否則就違背了元心的兩面向。那麼,富樓那的疑問其實仍未解答,究竟山河大地等「對象」是如何從妙明元心中忽然生起的呢?下面繼續。

 

──3──

【經文】』必為『明覺』。」「『』非『,因立『』。『』既立,生汝妄能。」

【白話】「其實性用當『』就必定了明,只是迷妄地認為只餘下被動本體面的『明覺』。」「『』並不是因為有『對象』才會了明,卻因為了明而訂立了『對象』。『對象』既然都被迷妄地訂立了,便產生起你持續迷妄下去的動力。」

 

第3段大意:佛陀作出結論,指出當「」的「覺明」必定性用了明。而山河大地等對象」的出現,與元心當不當清不清淨無關,這樣的「對象」實則是由「覺明迷妄地訂立的。來到這裡答案終於有了眉目。

 

下回繼續第4段白話,當中稍微會牽涉到一點邏輯話題。

 

(三 待續)

 

© Toward>FUNG TW峰 2023.06.11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1.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2.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3.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4.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5.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06.jpg

解明世界如何出現!《楞嚴經》研讀新思(二)附圖.jpg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