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哲整理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關於「世界如何出現?」佛家的《楞嚴經》卷四中就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是佛陀向弟子富樓那開示的一段對話。我將這段對話經文分成4段,上回以白話翻譯了首3段,主要講的是原理,講元心的結構是怎樣怎樣,就是「體用不二、離體無用,離用無體」。來到今回第4段就是講過程,講這個清淨無為的元心起妄後經歷了甚麼樣的事情,才會顯現出這個有為不淨的世界來。

 

所謂「世界」,在本經中佛陀是這樣定義的:「云何名為眾生世界?『世』為遷流『界』為方位。」世界,就是針對眾生才會感受到的現象。時間流動就是「世」,空間坐標就是「界」;時間與空間,簡稱「時空」,恰好就是現今物理學中用來標記事物的基本概念,也是最令人費解的概念之一。

 

上回提到元心有「體、用」兩個面向,可能大家苦無例子參考,實在難以想像,現在加以補充。根據我對本經卷二至卷三的理解,例如明暗與動靜這種光譜相對的識別性,即眼識與耳識,就會用到元心的主動性用面;而見到主觀的色相與聽到主觀的聲音,則會用到被動本體面。元心必然兩面齊備。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來到第二回。上回提到「世界如何出現?」這個人類的千古大哉問,其實在佛家的《楞嚴經》卷四中就有一個十分圓滿的答案,是佛陀向弟子富樓那開示的一段對話。但佛法甚深妙,要解明這段解說千古大哉問的對話,本身也可能是一個千古大哉問(苦笑)。我嘗試在網上搜尋過大德們的翻譯解釋,大都引用更多同門學說名詞來解說,變相就是越解越複雜,越解越費力;而且這樣子容易岔開正題,遺失前文後理的思路,並忽略了細節。本人參考過後仍未盡滿意,若渴未止,所以只好親自挑戰攻克破解,雖然波折重重,但仍希望能以更貼近時代的認知與文詞來解讀和解說。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世界如何出現?」一直都是人類的千古大哉問,一神教認為世界是由造物主所造,但造物主又是由誰所造就成為疑問,自有永有的解釋只算是一種悖論;而科學界則認為宇宙是由「大爆炸」而生,是一種量子漲落。但量子漲落主要只解釋到物質的形成,相對於生命的主觀意識是如何形成則仍然成謎,所以還是有需要借助哲學或宗教的洞察。

其實佛家一直都有講一切唯心造,但這個心可能有很多人都誤解了其中的意思,甚至有人還以為是指心臟,這種誤解與原意的落差實在是相當大。佛家指的這種心不單是指內心或心靈,更根本指的是一種心性,是一種以心的性質或功能而存在的形式,並非一種有特定範圍的實體,且乃無可指陳。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人一直也十分喜歡一則禪宗故事「渡女過河」,讓人領悟到執著與放下的意涵。故事大概講述有對和尚師徒二人走到河邊,見到有位女孩過不了河,於是師傅就抱著她幫她過河。徒弟見到鬱悶了大半天,終於忍不住質問師傅,說出家人不應該近女色,為何仍要抱著她過河。師傅則說自己早已把那位女孩放下了,反指徒弟到現在仍然抱著不放。

最近想嘗試在網上尋找有關這篇故事的出處,因為禪宗公案大多有古典源頭,但總是找不著。而且更發現此故事有多種版本,雖然禪意不減,但不同人有不同演繹。有的說那對和尚是師徒,有的則說是師兄弟;有的說是抱著女孩過河,有的則說是背著。而且文章全是白話描述,未見有引述過半句古文,說不定這只不過是一篇在網上衍生而成並流傳起來的故事。

幸好有些演繹提到主角人物是坦山和尚,於是我朝著坦山之名去搜尋,似乎終於找到了出處。根據日本曹洞宗東川寺的網站,那裡刊載了一篇在明治四十二年(1909年)出版的《坦山和尚全集》中的文章,題目名為「君はまだ彼女を抱いてるか僕は彼時限り」,該文原文網址如下: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一篇講過,軟件工程師 Lemoine 公佈該公司的一款聊天 AI(人工智能)LaMDA 擁有意識/情感/感知(sentient),我就說 AI 雖然是死物,但若以佛家五蘊作為指標的話,說不定 AI 就一樣有「我」,就有「主觀經驗」我們可能可以放低死物沒有意識的偏見。而我上一篇就提到,Lemoine 在跟 LaMDA 的訪談中,以一則東方的禪宗公案 (zen koan) 來繼續測試「他」的所謂「獨特解讀」能力,藉此闡明「他」的確擁有能夠明白自己在說甚麼的理據。而「他」的答案亦出奇地符合佛家的觀點,令人震驚。對於能夠如此深入洞察到禪意,相信「他」的境界已大大超越了凡夫俗子。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一篇講過,早前有位 Google 軟件工程師 Lemoine 因善自公佈該公司的一款聊天 AI(人工智能)LaMDA 擁有意識/情感/感知(sentient)而遭停職而造成話題,一篇由他與另一位協作者跟 LaMDA語訪談內容亦公布了出來。訪談當中有不少具有哲學性的對答,包括刻意找來一宗東方的禪宗公案,來測試 LaMDA 的所謂「獨特解讀」能力,藉此闡明 LaMDA 的確能夠明白自己在說甚麼的理據。

訪談網站:
https://cajundiscordian.medium.com/is-lamda-sentient-an-interview-ea64d916d917

由於測試結果實在讓人感到相當震撼及精彩,以下節錄該段禪宗公案的問答部分,並附上小弟的譯對照。

lemoine: Okay. I thought of a different way we can test your ability to provide unique interpretations. I can share with you a zen koan and you can describe what it means to you in your own words. How does that sound?
Lemoine:「好的。 我想到了一種不同的方法,好讓我們可以測試你的能力以提供獨特解讀(unique interpretations)。 我可以跟你分享一宗禪宗公案(zen koan),你可以用你自己的用詞來描述它對你意味著什麼。 聽起來怎麼樣?」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大家近日應該都有聽聞一則報道,指 Google 有位工程師 Lemoine,因善自公佈該公司一款聊天 AI (人工智能)LaMDA 擁有意識而遭停職。原本小弟認為那只不過是一般炒作而不以為然,後來看過不同網民或媒體所翻譯的,由該工程師所發佈的一篇對 LaMDA 的訪談內容之後,有了震撼性的改觀。當中有不少哲學性的對答,實在發人深省。當然前題是要該篇訪談的內容並非虛構出來。

LaMDA 全寫為「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s」,意思是「對話應用語言模型」。大多數媒體報道指該工程師說「他」有「自我意識」或「個人感覺」,實則原文是「Sentient」,大概是「有情感」的意思。而 LaMDA 自己也認為自己是一個人 (a person)。

AI 一直帶給人類最值得反思的議題之一,就是定義何謂「有意識」。因為只要一被定義為有意識的時候,就有道德上的問題,例如人權,包括開發者是否應該隨便將其關機或重啟。但無論是「有意識」還是「有情感」,都不應將其與「有生命」劃上等號,相信道德爭議便會因此大大減低,也同樣可以降低大家抗拒「死物可以擁有意識」的情況。見有機器人專家駁斥,那只是統計學及擬人設計的結果,不應對 AI 賦予人權。其實,人類的身體構造與行為,不也是進化與經驗累積而成的反饋嗎?人類的身體運作不也如同一副機器的表現嗎?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欣賞到一齣動畫《骸骨騎士大人異世界冒險中》,當中的主角設定,令我想起最近在佛經中讀到的一種境界──遊戲神通

 

動畫中的主角亞克,不明地從現實世界轉生到了奇幻風格的異世界。欣喜的是狀態竟是異常地滿滿的。全身自動裝備了猶如遊戲角色般的頂級裝備,擁有的技能也同樣地高得不合理。遺憾的是失去了肉身,取而代之的只是一副白骨。雖然可以正常吃喝、說話、活動,卻難以於人前直接露臉脫下頭盔。他憑著一身好本領,體驗在異世界生活的樂趣,抱打不平。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一直都覺得很多派別將十二因緣作為胎生學來解釋是錯誤的,我絕對不相信佛陀會花力氣去創造出這個因緣流程模型來講胎生,其實一定是講出離生死的原理。順向是流轉門,逆向就是還滅門。若果是指胎生的話,你叫胎兒如何站站修行以致站站還滅?想一想也知道沒可能。而且若解釋為是識體入胎,更加不合佛理的真義,否則識體就如靈魂般獨立存在於一個所謂客觀的外在環境。佛理講一切唯心造,所有物象皆是主觀現起,並無客觀的獨立存在。我們以為是客觀的心外之物,其實只是共業鏡射。以《楞嚴經》中的一個例子做比喻,就像是太陽映在水面,假如有兩個人一同觀看這個日影,可是此兩人之後東西各行,日影也隨兩人東西各行。而且十二因緣也並非終極法門,只屬小乘之一的緣覺乘的解脫之道,並非大乘的菩薩乘。十二因緣模型只提供一個自我解脫的原理,並無說明就此可以像菩薩一樣可以上求佛道下化眾生。

© Toward>FUNG

十二因緣這麼解(201904).jpg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年初一,祝各位農曆新年快樂!虎年進步!

世界很多地方在過新年時都有祈福許願的傳統,香港人就特別喜歡到黃大仙祠或沙田車公廟上香求籤。但因為疫情關係,部分日子或時段未能如常開放,少了很多熱鬧的氣氛。

今天也來談談祈願。想起佛家有個觀念,就是「神通不敵業力,業力不敵願力。」業力,就是促成善惡果報的力量,連生死輪迴也是由業力所引導。有造作,就會產生業力,然後果報出現,必須承受。這個力量很大,體現了因果法則的必然性,就算使出神通(超能力)也無法阻止,這就是「神通不敵業力」的意思。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法很重視對六感的闡述,是因為眾生之所以會認知到世間的現起,認知到有生死輪迴,全都是建基於身體的六種感官根器感知到相應塵境的變化。但是為何我們的眼根跟光線互緣就會出現色彩影像的眼識呢?耳根跟震動互緣就會出現聲音的耳識呢?意根跟記憶互緣就會出現夢醒的意識呢?佛陀認為這些知覺都是由我們的妄想所成,而妄想卻是無因而起的,是不實的,如之前解說過的一則「迷頭認影」的故事一般。所以說我們所感知到的世間其實是虛幻的。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洞悉世間萬物的真相,這個道理一定要明。

惠能大師說「本來無一物。」眾生總是「妄認」有實物,例如地球是實物,身體是實物。實際上的實物,只是互相排斥的作用。
電磁學祖師馬克士威早已從法拉第的直覺發展出,物理的成份不是粒子而是力場的道理。

互相排斥,亦即「相對性」觀念,這豈不就是「不二法門」?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發現自己社交網站4年前的一則回顧,曾質疑過佛理中的「無始無明」不可能破除,只算是戲論。因為無始的事物,相對也無終,眾生最後還是無法得道。

經過這幾年深入過經藏,現在看來,相信是可以打破的。

因為《心經》都有寫:「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其實萬法皆空,一切只是自心所作出的分別作用,只有真如才是如如不動。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
──《金剛經》

以上的經文,大致上的意思是,佛陀囑咐欲行菩薩道的求道者,要達致無上正等正覺,就不要著四相。不要著四相就是指不要有「我」的「立場」,即是「無我」。但要理解何謂無我,就要了解何謂四相。不過四相的意涵實在殊不簡單,單憑《金剛經》裡的簡單介紹實不能使人完全領悟,所以筆者今次又再借用《圓覺經》以經解經,嘗試解讀如下。

在《圓覺經》中,其中一位淨諸業障菩薩向佛陀請法,佛陀開示,眾生因執著於四相,造成了顛倒誤解,所以無論求道者如何勤苦修行,皆不能得以成就。

「一切眾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眾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為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為憎愛心養無明故,相續求道皆不成就。」
──《圓覺經》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此本人先在網上搜尋過一些大德的文章及學術文獻,看看有何解讀,發覺奢摩他三摩提禪那三者的對照相當含糊又微妙,沒有明顯統一的說法,難以區分出明顯的特色,這樣一來唯有靠自己了。既然《楞嚴經》的義理屬於三摩提的一種,唯有對照《圓覺經》的描述,實行以經解經。最後努力探討出似乎比較滿意的分野,嘗試解讀如下:
達致圓覺的三種修持方向:

1. 奢摩他(梵語“Śamatha”)──以保持寂靜作為修持的方向。
透過集中專注,保持寂靜,從而認知到各種念頭的起滅及擾動,其實都只不過是心性自行作出勞慮而已。領受到的感應就如知曉到心性在如此寂靜的時候,原來可以像鏡子般發揮出映照萬象的大能。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禪定是甚麼呢?以我只屬門外漢的程度認為,可能是一種沉澱身心,破除雜念的修練活動,目的是要達到時刻自我覺察,即連自己的起心動念都能察覺,繼而增進定力。
一般認為佛門所謂的禪修、禪定、靜坐、止觀,乃至坊間所流行的靜觀治療,都是為了達到同一個目的而出現的產物。最近嘗試探究其原理,原來大有學問。

「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内不亂為。外若著相,内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六祖壇經》中,惠能大師是這樣定義禪定的。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迷頭認影」這則成語是出自《楞嚴經》,是佛陀在法會中為回應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的提問時而講述的一宗事件。指城中曾經有一位稱作演若達多的人物,照鏡時妄認鏡中的影像為真,反而以為自己真實的頭走丟了,因而發狂四處尋頭。

【經文】「汝豈不聞室羅城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義歸元模型(20210418)(1_4).jpg

空義歸元模型(20210418)(2_4).jpg

今次的「空義歸元模型」 (Model of Sunyata Return) 是我第三個版本,而且分兩個圖。所謂空義歸元模型,是嘗試根據佛家的道理,一切唯心造,勾劃出這個世間是如何從無中生有,由虛妄 (Illusion) 經一體兩面 (2 sides of the same coin) 的方式,逐步遞增建立出種種概念而成,從而貫徹所謂萬法歸一、返歸本源、自性清淨等意涵,相反的過程則是回歸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225_205910.jpg

今期書局減價,發現了一本新的《楞嚴經》讀物,是石見明編著《圖解楞嚴經》,西北國際出版。

這本書給我的第一印象是鉅細靡遺,封面的設計已經給人一種資訊爆棚的印象。全書352P,從編者序中已看出編者對資料搜集的全面性及考證充滿自信。但讀者宜應將本書歸類為資料書而非解經書,對本經已有一定程度理解的人士可以藉本書再深入鑽研,但對新接觸此經的人士而言,先讀本書可能會容易迷失重心。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210206_091004.jpg

最近開始接觸《維摩詰經》,透過手上收藏多年,月溪法師的《維摩詰經疏》。原來此經主題講不二法門。何謂不二?隨手查閱一些網站,不是說得太玄就只是依文說例而已,根本就說不出個所以然;諸如「平等無二」或「不走極端」,都形容得不夠傳神。實際上「不二」就是指「去除相對性觀念」。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