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楞嚴經》中有一幕「二文殊」的名場面,所表達的義理不難解得通,但當中的對答卻不易解得順。
話說在法會上佛陀的弟子阿難誤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他的見精妙性,懷疑自己身心異處。於是佛陀要他在眼前各種景物中,嘗試指出哪裡「是精見」及「不是精見」,但他兩者都無法指陳出來,彷彿意味著萬物既是精見也不是精見,連帶引發與會大眾的惶恐不安。然後,佛陀文殊師利菩薩便進行了以下一則對答來紓解大眾。本人經過多番咀嚼,現時認為白話這樣翻最好。

【經文】
文殊。吾今問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文殊者。為無文殊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無是文殊。何以故。若有是者。則二文殊。然我今日。非無文殊。於中實無是非二相。

【我的白話翻譯】
佛陀:「文殊,讓我現在來問問你,好比你這位文殊,會不會再有一位文殊同樣都是文殊,來充當『無文殊 』這樣的身份呢?」
文殊:「世尊,是這樣的。我身為真文殊,並無『是文殊 』的身份,為甚麼呢?若有『是 』的話,就意味著會有兩位文殊存在。然而我今日在這裡也並非『無文殊 』,所以當中並不會存在是與非兩種額外文殊身份的狀態。」

然後佛陀便再舉出,因妄想而把妙明真心當作客體的色、空與主體的聞見,好比「第二月」,若一月為真,當中就不會再存在「是月」與「非月」的定位。然後繼續帶出下一波論述。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