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佛法甚深妙,即使如《楞嚴經》這樣的經典,是以我等如阿難般未開悟的有識之士為對象,但層層深入的比喻還是挑戰起了大家的想像力,其中「第二月」的比喻最讓人印象深刻,也是經中最重要的比喻之一。「第二月」在經中共出現過三次,在第一次出現時並未清楚說明此比喻的含意,月既有第二之名,那又何謂第一呢?確實讓人摸不著頭腦。對!大家可能已經知道本人想講的,就是要將經中三處「第二月」都看畢才能夠知曉。

●經中第一處提到「第二月」——

佛陀阿難說明,有分別功能的心性,無從歸因自他者,若這樣的心性不會隨之而消失的話,那就可以判斷為真心。阿難不明白,想知道為何真心的心性無從歸因自他者而又可以獨立存在。於是佛陀以見性為例子表示,說阿難之所以見到佛陀,是見精的作用,雖然這個見精並非最妙明的真心,但這樣見的效果其實仍如同顯現「第二月」,而不是「月影」。

【經文】「且汝見我,見精明元,此見雖非妙精明心,如第二月,非是月影。」

這裡勉強可以看得出,以見精去見,顯現的效果就如同「第二月」;那麼以妙明真心去見的話,應該就如同第一月,或真月體。兩者與所謂虛假的「月影」形成對比。

●經中第二處提到「第二月」——

阿難誤以為眼前的景象就是他自己的心性,懷疑自己身心異處。於是佛陀文殊作出示範,表示無論是客體的色、空,抑或是主體的聞見,本身其實都同是妙明真心的作用,好比顯現「第二月」。若一月為真,當中自然就不會再存在「是月」與「非月」的定位。現在的觀見與塵象等種種的顯現,其實都只是妙明真心經「妄想」而成。

【經文】「此見妙明,與諸空塵,亦復如是。本是妙明無上菩提淨圓真心,妄為色空及與聞見,如第二月。誰為是月,又誰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間自無是月非月。是以汝今觀見與塵,種種發明,名為妄想。」

這裡指出見所顯現的主客體效果,只是經「妄想」而成的「第二月」,其實根本同是出自妙明真心的「真月體」。

●經中第三處提到「第二月」——

佛陀在講述眾生二顛倒分別見妄時舉例比喻,說眼睛患有赤眚的人,在夜晚望向燈光時會額外見到有五色重疊的圓影,而這種圓影並非原有的燈色,也並非見性原有之色,中間的問題就是因為眼睛有眚病,使到影像出現變化。而這種扭曲的影像就如同「第二月」,即不是「真月體」也不是「月影」。這種所謂「第二之觀」,亦與眼睛被捏時所造成的變形影像原理相類似。

【經文】「云何眚人目見圓影?是故當知,色實在燈,見病為影,影見俱眚。見眚非病,終不應言是燈是見,於是中有非燈非見。如第二月,非體非影。何以故?第二之觀,捏所成故。」「終彼見者,目眚所成,眚即見勞,非色所造。然見眚者,終無見咎。」

來到這裡,大家終於明白。眾生見不到「真月體」而停留在有扭曲的「第二月」,原因並不是妙明真心出問題,而是「無始見妄」滲雜其中。說明眾生現在的狀況只是覺見成眚,並不是覺見本身有眚。

【經文】「例汝今日,以目觀見山河國土及諸眾生,皆是無始見病所成,見與見緣,似現前境。元我覺明見所緣眚,覺見即眚。本覺明心,覺緣非眚。」「此眾同分所見不祥,同見業中,瘴惡所起,俱是無始見妄所生。」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