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迷頭認影」這則成語是出自《楞嚴經》,是佛陀在法會中為回應十大弟子之一的富樓那的提問時而講述的一宗事件。指城中曾經有一位稱作演若達多的人物,照鏡時妄認鏡中的影像為真,反而以為自己真實的頭走丟了,因而發狂四處尋頭。

【經文】「汝豈不聞室羅城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佛陀舉出此一事件,是為了引導富樓那思考自己的疑惑,指佛陀既然說眾生本來已具有妙明真心,究竟有甚麼原因還會導致妄性的出現,從而自蔽妙明,未能覺悟呢。重點是想說明,妄性的發生是沒有因不因的,不像世間的所有事情,發生總是有個前因前緣,更加不是之後另一位十大弟子阿難提出的自然本有。結論是即使大家已擁有妙明真心,還是會引發妄性,令人迷失其中而成為業果眾生。

【經文】「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本狂自然,本有狂怖,未狂之際狂何所潛?不狂自然,頭本無妄,何為狂走?若悟本頭識知狂走,因、緣、自然,俱為戲論。」

其實當演若達多的狂怖一歇止,就會發現自己的頭是不可能從外邊而取得的,就算狂怖未歇止時,頭也未曾遺失過。

【經文】「豈有因緣自佈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

反而比較有趣的是,不同的大德對演若達多迷頭的實際情形都各有不同的演譯。有的說是他在半夢半醒的狀態時,因鏡子的位置不對而照不到頭;有的說是對著鏡子就照到,拿開鏡子就照不到;有的說是原本在鏡子中見到眉目,後來就見不到;有的則說是看見鏡中的頭並不是自己的頭。

© Toward>FUNG

arrow
arrow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