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佛哲整理 (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13)「見精見性」並非世間「見性」,不等同於視覺

可是阿難仍不解「覺性」為何不屬於「因緣」,因為過往總聽見佛陀宣說「見性」需具備四種緣(空/明/心/眼),藉此「和合」才能成就,與現在所說的有所不同。佛陀表示,他往時所講解的種種因緣現象,並非「第一義」;而現在講到的是源自本元「真心」的「見精見性」,不同於往時所說的世間「見性」。「見精見性」已經是顯現出世間來的第一道真義。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見精」與物象是「妙淨明體」的一體兩面

可是阿難仍未能攪清楚狀況,誤以為眼前四周認知的景物,一樣都是源自「真心」的「見精」,那麼是否表示身外有「心」呢?於是佛陀仍是以經驗之談,講出「見精」只是一種象徵意義,並非物體,無法在眼前用方位指示出來,不應將物體視作「見精」;要他親身嘗試,看看是否可以向佛陀指示出哪裡「」「見精」。

阿難當然無法指示出來,肯定了佛陀剛才的道理。但佛陀隨後又請他嘗試再指出哪裡「不是」「見精」;阿難從萬物萬象中,也同樣找不出來。佛陀表示就是如此,似乎意指「見精」原來又是萬物萬象。

因此在場聽法的大眾中,有很多都無法理解到他倆剛才似是互相矛盾的結論,一時之間都感到驚惶疑慮。究竟「見精」「」物象還「不是」物象呢?這時文殊師利菩薩便從座起,請求佛陀繼續開示,想知道究竟各種物象與「見精」兩者之間的關係如何,藉此撫平大家的混亂不安。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7) 真心一直有在發揮影響力:分別功能

阿難知道「真心」常住,但若然不知要如何去彰顯,亦只是徒獲。他也自認現在應該還是以攀緣心來認知佛陀的法音,希望佛陀進一步開示。佛陀表示,若大家只以攀緣心聽法,應不會聽取到法意。他以指月喻,告訴阿難若以分別法音的情況來充當其心,那麼此心應該在離開受分別的聲音後仍有「分別功能」,即不會只知聽取到「語音」,也可分辨出「語意」。實際上阿難應該分辨得到才對。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 專注客塵,確實令人不以為然

不過見阿難及大眾還不是很明白兩心如何辨別,佛陀便講述自己初成道時在鹿園渡化五比丘曾宣說過,一切眾生不成菩提及阿羅漢,皆由「客塵」煩惱所誤。現在想請他們出來講解當時開悟成聖果的因由。於是五比丘的長老憍陳那便起立說,當時成果是因為悟得「客塵」二字,指不住者意之為「客」,搖動者意之為「塵」。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言

古德有云:「開悟《楞嚴》,成佛《法華》。」既然《楞嚴經》有開悟的美譽,其啟發性一定相當高。《楞嚴經》利用事件引發話題,從話題引發妙理。透過佛陀與弟子阿難的相互答問,最終破解心為何物,相當引人入勝。

本文乃參考手頭上一些譯文及解讀,與原經文對比,並以個人融會濃縮撮寫而成,以易讀為目標,希望能引發大家的興趣。若以古德的科判來說,本文只涵蓋由緣起到覺性離相的部份,其中七處徵心只會草草交代,只詳寫探討真心本質的經過。本文會盡力保留完整的思考脈絡,好讓各位暸解故事流進之餘亦能明心見性。適逢即將佛誕,將會連續六天發文。

1) 阿難尊者無法把持

當時佛陀釋迦牟尼佛十大弟子之一的阿難尊者,他博學多聞,有多聞第一的稱號,卻未證得無漏果位。因化緣時在摩登伽女事件中無法把持並險墮慾火之中,幸得文殊師利菩薩受命持楞嚴咒前去成功營救,將阿難摩登伽女一同帶到來佛陀前。阿難感到相當慚愧,對自己的道力失去信心;在祗園精舍裏的法會上,請求師尊佛陀教誨。佛陀便就此事作出種種示範及譬喻來彰顯妙理,啟發他與在場的大眾。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空義歸元模型(20190407)(1_4).jpg

空義歸元模型,用一體兩面層層歸納。
Model of Sunyata Return, using the concept as 2 Sides of the Same Coin.

科學界一直在尋求宇宙的超大統一理論,將宇宙四力統一,而佛家亦存在著一種統一 存在論(Ontology)——空義(Sunyata Argumentation),指世間森羅萬象都是因緣而生,不能單獨存在,是幻現、不實在的。空義以一體兩面(2 sides of the same coin)的思考方式,歸納外境心識的互相依存關係,就如鏡像關係(mirror-image relationship)一樣。所謂離境無心,離心無境,境心互緣——最終還原到空性的本體——一真法界(The One Truth Dharmadhatu),或稱為佛的法身(Dharmakaya)上。而若果以同樣的一體兩面方式繼續推理下去,是否能得知外境與心識各自又是由哪兩面屬性(property)所組成的呢?而這些屬性又是否再另有互相依存的兩面?我抱著這種心態製作了這個「空義歸元模型」(Model of Sunyata Return)。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我們已經成功探討過物質並非實物,也探討過我們之所以會將萬物視為實有,是基於我們感官的侷限及腦海裡的簡易現象認知模式。所以對於虛幻世間的確定性,相信已經不容置疑。而佛家稱這種在我們身上出現的結果為妄想/虛妄。我們亦因為執著這種妄想,「本體性」受到遮蔽,真理智慧無法顯現。

我們受到遮蔽的這個「本體性」,佛家稱為佛性;諸如真如法性唯識實性如來藏等也是同一意思。而這些名相最後都必然指向「空性 」上,即「空無自性」。意思不單指我們有潛質覺知這種義理,實際上我們的身心,本質同樣是空無自性,是虛幻不實。

例如佛家指外境以心識為緣才能映照,心識以外境為緣才能發揮功用。所以離境無心,離心無境。境心互緣,沒有先後,同時幻現,稱為「一體兩面」。境與心原來本是一體!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上次我們以現代科學探討物質的虛幻性,物質其實只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能量可以變換形態,原來與我們日常的認知大為不同。我們有限邏輯的大腦,為有限感官所擷取到的有限外界資訊作出分析,建構出一個簡易但偏頗的現象認知模型;當然這個模型亦是個不完全的模型,這個結果佛家稱為「妄想/虛妄」。而我們人類動物又再執著這個虛妄為真實,在「我」這個心識基礎上,繼續產生利害關係等諸多二元的對立。

佛祖說:「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佛家常常勸教眾生要破除妄想與放下執著,不單只由於妄想與執著會令我們產生煩惱,是苦的原由,更重要的是我們只要放下執著並破除妄想,「佛性」便會顯現。而佛性,就是指能覺知真理的真實本體性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見得到、摸得到就是真實嗎?這只不過是感官給與我們的幻覺;真實,其實是幻覺,但這不是戲論。

我們眼睛見得到東西,例如一顆大石,是由於光線照射到大石上,再反射到我們的眼睛裏,然後感光細胞將光線變成信號進入大腦。我們不是見實物,是見光粒子,亦即是影像,與見倒影、鏡像、影片的原理無異。

而我們摸得到大石,是因為大石是物質,而物質皆是由粒子組成,而粒子會產生排斥阻力;我們的手摸得到大石上並無法穿透,是因為大石與皮膚這兩種物質,各自產生阻力排斥對方,皮膚感受到壓力,感覺細胞便將信號傳到大腦。

可是要知道,物質的粒子以至次原子粒子,其實都是由能量形成,並非無法破壞的實物。所以整個宇宙其實只有兩樣東西——能量空間並無實物可言。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佛家甚深微妙法,眾生難明解,所以佛經多說譬喻。這些譬喻都很有味道,最近讀到其中以下一則:

譬如巖樹蜜,無量蜂圍繞     
巧方便取者,先除彼群蜂
眾生如來藏,猶如巖樹蜜
結使塵勞纏,如群蜂守護
我為諸眾生,方便說正法
滅除煩惱蜂,開發如來藏
具足無礙辯,演說甘露法
普令成正覺,大悲濟群生

——《大方等如來藏經》

「如來藏」有很多別名,亦即佛性、真如等。以上以「巖樹蜜」比喻為如來藏/佛性,「群蜂」比喻煩惱。指眾生的如來藏/佛性受煩惱所纏繞籠罩,就像巖樹蜜吸引了「群蜂」守護一樣。佛陀用非凡的辯才演說甘露法,消滅「煩惱蜂」,令眾生的如來藏/佛性得以顯現。

Ref.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如來藏經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少時很喜歡探究佛家壯觀的世界結構,說是以此法門進入佛學實不為過。不過一直只鑽研到大千世界,去到再大的華藏世界海就止步。近來有心再探究,因為理解力有所增長,總算比以前更容易吸收。現在也就整理如下。

首先,一個大千世界就等於一個佛剎,即一尊佛所教化的區域,乃一切種類有形無形眾生的依處。而我們身處的就是釋迦牟尼佛所教化的大千世界,稱為娑婆世界娑婆世界跟其他大千世界的結構一樣,包含有一千的三次方這個數目的小世界,亦有同等數目的四大部洲南贍部洲,佛經指我們這處的人類就是居於這種洲類中。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了解相對論中關於時間的相對性,一定了解《華嚴經》這一品中,有關各個佛剎的時間流逝的對比現象。尤其第一句最令人耳熟,就是以我們所在的釋迦牟尼佛佛剎——娑婆世界阿彌陀佛佛剎——極樂世界做比較。

「佛子。此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剎一劫。於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剎為一日一夜。」——《華嚴經如來壽量品》

看來我們所在的世界的時間流逝速度,相比起其他的世界來說真是超快。離我們越遠的世界,時間流逝就越慢。好比現代科學界所說的宇宙膨脹學說,離我們越遠的星系,加速遠離就越利害;根據相對論,是否也會導致那些星系的時間流逝加速減慢?當然《華嚴經》中所說的一個佛剎不是指一個星系這麼簡單,而是指一個物質宇宙。

 

Ref. 大方廣佛華嚴經淺釋 如來壽量品第三十一

http://www.drbachinese.org/online_reading/sutra_explanation/Ava/Ava_Vol31.htm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萬事萬物似乎都是以相對的,或者說是以互相依賴的形式出現,包括宇宙兩種基礎的屬性:空間物質。沒有空間,能量物質粒子就無法運動,要運動的話就要有空間。沒有物質,空間也沒有意義;因為這樣空間中所定義的一點座標,其實與空間中的任何一點都沒有任何分別。那麼即可說,空間與能量物質粒子是雙生或共生。

其實我個人偏向認為空間是「無際永有」,大爆炸(大霹靂 / Big Bang)只是生成「有限有壽」的能量物質粒子而已。那麼可以再推斷,我們這個宇宙其實只是無際永有空間中其中的一個宇宙;我們這個有限有壽的物質宇宙之外,的確可以「並存」其他更多有限有壽的物質宇宙。

而無論物理學或哲學上的空間,都不是指空無一物的真空,仍然有「某種東西」存在。物理學認為宇宙空間有量子漲落暗能量斥力,而且更能傳遞重力磁力。哲學則認為空間不可分割,能產生萬物並永遠保存萬物,是宇宙的第一因。因此我可以相信,無論是宇宙萬物還是宇宙創始的大爆炸,都可以從似是空無一物的空間中生起。

「整個自然並非都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只是它的一部分。」——亞歷山大·夸黑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十二因緣第三環的「」,並非指如生物中複雜的意識,而是指很微細的識。「識」字,也就是指「識別」。在物理學中最微細的次原子粒子/基本粒子,之所以會現形,可能都是基於其身要獨立於宇宙本體,要與其餘的東西造成識別。因此可以推斷,生物的發展,由粒子到有機質再到細胞,再組成較大的生命組織,其實都是由眾多微粗不一的獨立的「識」,而組成更複雜多元的「意識」。在社會學上,眾多人類/動物所組成的社會,更會出現所謂的「集體意識」。

所以由此可知,我們人類生物個體的意識,本來並非單一意識,可以說是眾多微細的「識」的「集合」所產生出的一種自然結果。佛家為何會指「自我」是一種幻覺,箇中的道理便可由此明暸。

我們為何存在?十二因緣這麼解。(201902).jpg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看畢達賴喇嘛與西方科學家們談前世的記憶,獲益良多,非常精彩!而且對話有中英對照。

總之,極細微的心識 (subtle mind, 即阿賴耶識) 不像意識 (consciousness) 般會跟隨物質 (material) 構成的粗糙身體 (gross body) 敗壞而消滅,其實「它」(極細微的心識) 的主體是「愛戀 (desire craving)」及「貪取 (grasping)」(見十二因緣流程),只是隨著業力 (power of karma) 的引導,投生到去新的物質身體。前世的記憶可能只不過算是因果業流中的共鳴,不是指物質大腦那種形式而存在的記憶。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們為何存在?」,一直都是我們這種充滿好奇心的人類的大哉問,但原來佛家早已有一種義理拿來闡明,稱為「十二因緣」。十二因緣由佛陀所悟得,內容由十二個環節所組成,道出我們眾生出世的因緣。有指佛法不是唯物論,不是唯心論,而是緣起論;而十二因緣就是緣起論的核心思想揭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道理,即事物生滅依存關係的秩序只要明瞭十二因緣,就能更容易掌握佛學的其他範疇。十二因緣中每個環節都是上一個環節的,同時亦是下一個環節的;相對於最初第一個環節「無明」的這個因,與最尾第十二個環節「老死」的這個,中間的環節就屬於緣/條件,所以叫緣起法。緣起法就是指萬事萬物乃因緣和合,條件具足才能成就;好像如果想了解我們為何在世,在十二因緣中就能找到眾多因緣/條件存在。而佛家著重出世解脫以離苦,將十二因緣流程倒過來就是還滅的方法,揭示「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道理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BBC英論網這篇文章探討人工智能(AI)靈魂http://www.bbc.com/ukchina/trad/vert-fut-44641617」。文中說:「你不是擁有一個靈魂(you have a soul)——你是靈性行為的存在著( you soul) 。在這裏soul是動詞,這即是說,一個人的所感所思所作所為就是我們所謂的靈魂。」

所以「我」只是一種幻覺,但確實難以擺脫及否認。「我」不是一個不變的實體,像是佛家所說的阿賴耶識,只是一種「」,亦如同文中所說,只是一切所感所思的總和,即是大眾認知為「靈魂」或「生命」的存在。

所以若問 AI 有沒有意識,不如直接問有沒有靈魂、有沒有「識」、有沒有生與死。這種所思所感的總和,與人類或其他動物,究竟有多大差別?還是即使安裝了不同的感應器充當感觀,以程式模擬出反饋行為,於「他」來說並沒有任何感覺,純粹只是輸入輸出?瞭解了這個區別,便可成功定義AI是生物還是死物。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時間」是甚麼?它是一種度量,用來量度事物的變化;若果事物不會產生變化,就沒有需要量度的目標,時間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我最喜歡以這種我所理解的心得向別人介紹時間

花開花謝,日出日落,細胞衰老,只要是被稱為物質的東西,都是由基本粒子所組成。用物理學的用語解釋就是,只要是有基本粒子運動,就有時間,就有先後的差別。(這裏隱藏了另一個課題,就是要先有空間,粒子才可以有空間作出運動。時間與空間兩者,一直都是宇宙物理學的基本課題。)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劉德華以前主演過一齣電影《大隻佬》,裏面有一則名句「萬般帶不走,唯有隨身。」究竟「」或「業力」是甚麼?可以怎樣理解呢?若以較科學的口吻來描述,我認為就是指「連鎖反應」。

甚麼是連鎖反應?用誇張一點的比喻就像是西方的蝴蝶效應「一隻蝴蝶在巴西輕拍翅膀,可以導致一個月後德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我不是想說明蝴蝶拍翼與掀起龍捲風有必然的因果關係,而是想指出,細小的改變都可能影響深遠,而且會反撲到自己,這就是一個封閉系統內的連鎖反應。

「業」不同於「孽」,業可以是善可以是惡,正面或負面。佛家指我們會造「身、口、意」三種業,即「行為、言語、念頭」。業會產生一種與世界互動的影響力,稱為業力,業力會令事情有所發展,並反饋到造業者身上,形成業報。我姑且將其分成兩類,行為與言語的業歸類為「向外影響」的連鎖反應,念頭的業則歸類為「向內影響」的連鎖反應。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佛家常指三界如幻,無論自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都是幻覺幻覺的意思,不是不存在,而是不實在。

見近代科學家也提出過一種推論,時間也是我們的一種幻覺;即使遠在1844年時的電磁學祖師法拉第,也主張物理不是由「物質」構成,而是由「」構成能量場形成一種阻力,讓人在經驗上認知為有一種實物存在,當然也包含我們的血肉之軀。

那麼說到幻覺,很大程度又與我們的精神層面:知覺扯上關係。佛家指我們的思想意識,是由短速的念頭組成,每個念頭有生滅,並非長存。念頭生起又消滅,時間極為短速,接著下一個念頭又生起;如此迅速相續不斷,我們人類這些生物都無法察覺,經驗上就會認知為是一個長久的存在,一個真實自我的假象就此形成。所以說這種生物上的錯誤認知是一種幻覺,是一種虛妄

Ref. http://www.amtfweb.org/flash/er_ko.htm

文章標籤

Toward>F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